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中国伞王的传承之作·分水油纸伞-手工客官网
首页
教程分类
手工圈材料商店手工市集专题活动

手工市集>专题>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中国伞王的传承之作·分水油纸伞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中国伞王的传承之作·分水油纸伞
关于油纸伞,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娘子传奇》中
白素贞与许仙在西湖边相遇
将自己的油纸伞借给她们挡雨
到后来还伞时白素贞在榕树下为许仙遮雨的一幕
一场雨,一把油纸伞,成就了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的雨具主要是雨衣和蓑衣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蓑与笠成为人们避雨的唯一工具
传说伞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为了使丈夫盖房子时不受日晒雨淋之苦
受到小孩以荷叶当帽子的启示发明了伞

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
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
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宋时称为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
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
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从前的油纸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
遍地开花,寻常可见
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
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
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油纸伞的传承
|
而这其中,“分水油纸伞”则是古老的伞技艺的佼佼者
因产地在四川分水镇而得名
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家油纸伞
因其多达100多道的制作工序
精美的图案和文化而被人们争相收藏
分水油纸伞以其工艺独特、花型美观
色彩鲜艳、晃油光亮、抗水耐温、收撑自如
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名扬国内外

2006年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毕六福老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被誉为中国的“伞王”
作为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
虽然他不会用微信、QQ、甚至连短信也不懂
但是分水油纸伞的100多道工序却全部了然于胸
他几十年里用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发展“分水油纸伞”
希望能把这样独特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
做一把最好的油纸伞
|
店内的每一把油纸伞都是由超过10年经验的老师傅手工制作而成
伞面的用纸为原料为楮树皮为主
这种手工皮纸非常有韧性,吸油性强
可抗5级大风,非常适合做雨伞伞面
一把伞为整纸,伞面无接痕,平整光滑手感好

伞杆选用深山楠竹为原料,
必须要选三年以上
且生长地向阳的楠竹,以确保其柔韧
经过刨竹青、烘烤
打孔等工序全手工制作而成
楠竹竹纹细腻,柔韧性极强
非常适合做油纸伞的伞架

伞面油料选用云贵高原等地天然优质桐油
经特殊工艺处理成成熟桐油之后
再用手工均匀抹在伞纸上,防水、耐晒、耐折叠
伞面光亮、平整,精美又好看
小小一把伞100多道工序
使用上百种工具,单是各种零件就达80多种
这样费尽心血做出来的油纸伞
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撑收3000次都不会坏
店内的油纸伞有众多系列
青花、竹韵、梅兰竹菊、传统中国风
伞面还可进行定制各种手绘图案
不管是寻常使用或者舞蹈道具
coser道具都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分水油纸伞申遗成功后,
毕六福第一件事就是让在成都过着白领生活的儿子毕原绅和儿媳周俊辞职回家,
跟着自己学习做伞。
“油纸伞的手艺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不能丢!”
毕六福说,
现在就连他4岁孙女和3岁的孙子也在跟着学习做伞。
他也琢磨着把儿子、孙女、孙子培养成分水油纸伞技艺的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人。


作为中国手工桐油纸伞最后的代表
这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一种文化
更是一份对古老手艺的执着与坚守
我是负责家居日用的市集运营编辑岁岁,如果你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欢迎推荐优质店铺,分享各类信息。本栏目长期征稿,欢迎手艺的达人牛人与我一起切磋讨论。

投稿、合作均可联系QQ:452332618
分享到:
其他热门专题